
数字化智能解决方案
日期:2016-03-18 / 人气: / 来源:
项目介绍
数字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 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 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将渗透在学校管理、公共服务以及学校社区服务等各个工作围绕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培训而展开。其深层意义在于构建适应新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数字化校园建设发挥教学效益的关键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基于此, 河南天成教育集团提出数字化校园教育资源建设的整体解决方案.
1 数字化校园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理念
加强信息意识, 树立应用为主的理念所谓的信息意识, 就是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价值等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是人们对信息价值的一种认识, 也是人们掌握信息、应用信息的自觉的内在要求。信息意识作为人们对信息价值在认识上的升华,必定会促使和推动人们去自觉地掌握信息和应用信息。
但在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 信息意识的落后, 正在有形和无形的两个层面上阻滞着教育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重硬轻软、重有轻用”两种不正常现象的蔓延。
在这样一种现实环境下, 要有效地实现信息化, 需要树立“应用为主、软硬兼施, 协调发展”的意识。除了重视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 更要重视思想观念上的吐故纳新。只有深层次的物质与意识的联动才能推动和加速人类步向信息社会的进程。如果没有这种联动, 技术的进步只能流于表面而失去实质意义。
2:教育资源建设的系统整合理念
资源建设的实施是一个系统过程, 购买了资源库并不代表实现了信息化, 投入使用也不代表资源建设的完结。资源建设在宏观上涵括了资源的开发、征集、评价、审核、管理、更新等诸多环节。从技术角度讲又包括资源存取、检索、筛选、再生、组织、呈现等内容, 而资源的合理有效应用始终是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资源建设系统观的缺失, 就会导致对资源建设的片面认识, 对建设资源的质量、类别和数量没有一个统筹规划, 通常是为了建资源库而建资源库, 资源建设成为“形象工程”, 只管开发不管审核评价、只管征集没有管理维护, 致使资源库体系混乱、数据陈旧, 无法在实际的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最终成为摆设。因此树立资源建设的系统观, 就是要求用发展和联系的眼光来看待、推进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工程, 对资源建设进行可持续发展规划和系统整合管理, 提高对所建资源的实际应用价值的认识, 结合实际教育教学的需要来收集制作整合资源, 使资源建设得以不断优化、不断发展。
3 教育资源建设的整体协作理念
目前众多院校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各自封闭、缺乏整合, 力量分散, 资源浪费, 各种教育形式缺乏沟通, 优质资源难以共享。造成这种封闭和分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观念上的, 在新的高等教育体制下, 各个学校的竞争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不肯共享资源。
二是体制上的, 即使各个学校意识到单凭自身建设根本无法满足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愿意进行资源的共享共建, 还缺乏相关组织机构进行分工协作的联系协调, 缺乏对优秀信息资源定位审核和有效评价。
另外还有技术上的, 如何实现不同区域内的教育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 如何实现不同数据格式的互用互换, 如何实现整体管理和自身建设的合理结合等等。国家颁布了《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对控制教育资源的质量有一定作用, 但是相对而言还是过于宽泛。资源建设中需要积极倡导一种在协作观念指导下的模式,即由一定区域内的教育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进行整体规划, 建立相关的分工协作机制, 采取以教师建设为主、购买为辅, 分布建设、共享使用的建设开发模式。首先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标准进一步制定详细的、可操作的教育信息资源质量标准, 对软件开发行业、学校和教师的资源开发行为在规范和标准上予以约束。其次, 通过教育部门或行业协会的协调组织, 加强校际交流, 根据各个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资源进行分工协作, 在资源建设上建立合作关系, 以联合开发、共享共用的模式推进教育信息资源的整体开发和应用水平。
4 加强统筹规划, 注重信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信息资源建设中进行有效的统筹规划可在宏观层面上保证资源的建设模式、内容、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避免投入与产出相左、低水平重复等问题, 在应用中实现纵向承续、横向扩充、不断更新升级, 使资源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整合校际信息资,, 建立高校数字化校园教育信息资源联盟
建立高校数字化校园教育信息资源联盟体制, 实现资源整合与协作开发。即通过所有加盟大学对所开设的学科专业课程的招标、投标和合作开发,实行课程竞争上星( 卫星) 或上网( 互联网) 、从而实现教育资源和学科专业课程的最佳组合;
同时实行校园面授与远程教学课程和学分、加盟大学之间课程和学分的相互承认和转换, 从而避免低层次的简单重复建设、小而全的自我封闭以及无序竞争。弥补了该地区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等方面的不足。
在我国, 虽然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在高校中建设完成且小有规模,但是大部分高校依旧面临教育信息资源不足的问题。因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益的探索,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通过联盟的形式把成员学校的优秀教育资源充分整合起来, 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统一引进东部发达地区的优秀教育资源, 避免小而全的重复建设, 做到资源的真正共享。
联盟的课程还可以以各个学校的特色专业为依托, 培养能够满足西部地区经济建设需要的“永久型”人才。联盟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可参考教育部 《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 中的相关规定和精神, 也可借鉴“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以及国内诸多高校图书馆联盟的运作模式和经验, 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 制定章程, 统筹规划, 组织协调, 确定管理规范、技术标准, 制定资源共享、数据互换原则。
2.:组建分布式资源网( ERNet)
实现系统优化和资源共享由通过地区内城域教育网整合一个地区的教育资源走向以强专业性的跨越地域界限教育资源联盟形式, 再建立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资源门户网体系, 是大势所趋。通过联盟形式可以提供一个量大、质优的教育资源服务系统, 而分布式资源网( ERNet) 则可以有效地解决大范围内教育资源整合中分布、集中的两难问题。ERNet 突破传统资源集中存储集中管理体系架构, 依据国家资源建设标准 CELTS- 41, 采用国际 J2EE & Web Service 技术规范, 开创性地架构起资源分布存储、目录集中管理的资源建设管理体系。ERNet 支持不同厂家资源库数据共享、支持不同规范教育资源批量交换、实现对互联网上教育资源的自动搜索采集、提供强大目录检索中心、提供基于学科库群的面向服务的个性化资源应用环境, 其核心和目标就是要构建教育教学资源的网络服务体系。
3:分布式资源网( ERNet) 的体系结构
ERNet 采用的是一种层状分布互联的体系结构, 它的核心部分是通过区域资源服务中心 ( Zone IntegrationServer Center, 简称 ZISC) 将一个区域内的各个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关联起来。ZISC 作为区域资源服务中心, 一方面为各个资源库站点提供注册服务并管理维护注册信息, 另一方面实现对各个注册站点资源库元数据信息的汇集与同步管理。资源网和资源中心的类似之处在于二者都是由多个资源站点所构成, 但前者所包括的各个站点并没有主次之分, 它们之间是对等的关系 ( peer topeer) 。正是通过 ZISC 使得由不同厂家开发、安装在不同地点的资源库在逻辑上成为一个相关联的整体, 同时不同区域的 ZISC 之间又可以通过更上一层的 ZISC 实现彼此间的互操作, 从而构建了一种层状分布互联的资源库互操作体系结构。
4 :ERNet 的主要设计原则
⑴标准规范原则: 目前市场上现有的资源库管理系统, 总体上来说缺乏规范性, 不同资源库管理系统之间几乎不能共享资源数据, 这就造成了资源建设各方面的浪费, 使得总体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
ERNet 资源网管理平台遵循标准对资源属性进行标注、对底层数据库进行设计, 规范了资源库建设行为, 为资源的共享互换交流奠定基础, 充分提高资源库管理系统的性能品质以及资源分布存储分层管理的效用。
⑵开放共享原则: ERNet
在底层数据结构设计上遵循资源属性标注的标准化原则, 并且系统基于 XML 技术提供兼容不同厂商资源库进行异构资源互换的接口, 对资源的标准化处理具有开放性, 对资源库的扩容具有开放性; 通过目录服务子系统实现对不同资源库中的资源目录信息共享互访; 因特网教育资源雷达能够实现对因特网上广泛存在的教育资源的自动发现与采集整理。另外系统的设计开发基于模块化组件化, 对满足用户需求的变动上也具有开放性。
5 ERNET 的核心思路
⑴资源网目录集中
为用户提供一个覆盖本地区所有教育资源站点的最新资源目录, 实现本地区不同教育资源站点的系统互访和资源共享。通过资源中心维护一个资源目录系统来实现对本区域内不同资源站点目录信息的同步更新管理, 并提供一个强大的检索系统, 检索系统通过对本目录库进行检索, 就可以实现对不同资源站点上资源信息的快速查询, 达到共享资源的目的。
⑵资源数据分布存储
教育资源网是由多个资源站点组成, 资源网内每一个提供资源信息服务的站点都是资源网中的一个节点, 存储实际的物理资源, 资源节点之间基于一定的信任授权关系进行资源互访, 资源元数据信息与目录中心进行目录信息同步, 从而最终实现资源网内资源的分布式存储、分布式管理, 并提供基于共享的资源信息服务体系。
根据以上思路, 可由联盟提供相应的组建规划, 依托信息技术力量较强的院校建立一个高校数字化校园教育资源目录索引中心, 采用分布式技术, 集中其他院校的教育资源的描述信息, 资源则分布在各地存储, 在各地资源库内容更新的同时, 同步更新资源中心的索引目录, 目录索引中心以及各院校的资源库系统, 通过宽带网络连接成了一个覆盖各高校的教育信息资源网, 从而最终实现联盟范围内资源的分布式存储、分布式管理和提供基于共享资源的教育增值服务体系。
这既可以保证各个学校能够检索到中心教育资源信息, 又可以避免大量资源集中存储单点导致单点拥塞故障问题。同时资源网采用分级管理的模式, 切合了我国当前教育行政管理的模式, 真正实现了集中与分布的有效统一;
另外, 资源网的组成模式, 为不同教育行政系统之间运营结算提供了可能性, 对教育资源产业的发展, 将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 数字化校园教育信息资源联盟的网站群建设
数字化校园教育信息资源联盟的网站群整个系统权限由资源联盟中心统一分配和管理, 各子站点的设计和维护则由相应的分支机构/部门分散进行,从而使每个部门甚至每个员工均可参与网站应用的构建和维护。通过可统一维护的导航功能, 可将站点群中各个分散的站点链接为一个有机整体, 以统一的门户形象呈现在浏览者面前; 通过强大的站群检索功能, 可在整个站点群的浩如烟海的资料中迅速找到所需信息。资源联盟组织内部任何机构、团队甚至个人均可独立构建符合自身需求的站点; 同 一 站 点 群 内 各 站 点 之 间 的 数 据 和 信息 可 以 相 互 共 享 。数字化校园教育信息资源联盟的网站群、站点和站点内容管理员的操作采用 B/S 结构来完成, 使得远程适时维护成为可能, 而站点设计员则可采用 C/S 结构的客户端站点设计工具, 功能必须强大且操作简便, 网站应用中大量繁杂代码和数据库表单均可通过所见即所得的简单操作自动生成, 可与 Dreamweaver 、Front Page 等页面制作工具结合使用, 并允许用户离线设计和远程发布站点。
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大趋势, 各高校在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应该加强沟通, 建设资源联盟, 这样既可以避免重复建设, 节约资源的开发经费, 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 又有利于信息资源的标准化, 从而为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admin